法务行业专栏

深圳中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盐田法院开展**办案全程无纸化试点工作

为贯彻全国法院第五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广东省“智慧法院试点工作任务,实现信息技术与审判工作的深度融合,根据深圳中院的部署,盐田法院自5月18日开始,在民商事、行政和执行案件范围内试行办案全程无纸化。

这是盐田法院主动运用新科学、新技术,积极构建审判工作运行新模式的一次探索与实践,对于促进和提升人民法院在案件办理、诉讼服务和司法管理中各类业务应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为人民法院真正实现全业务网络办理,全流程审判执行要素公开,面向法官、诉讼参加人和政务部门提供全方位智能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无纸化办案,就是办案人员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从立案、审理、合议、裁判至结案、归档等办案各环节业务依托省法院综合业务、电子卷宗系统等办案系统实行网上办理,电子卷宗材料随办案进程同步网上流转,纸质卷宗材料不再流转,办案过程全程网上留痕。

那么,无纸化办案相对于传统依赖纸质卷宗办案模式而言,又有哪些优势呢?

五大优势

NO.1 线上办案安全便捷

实行无纸化办案后,电子卷宗将成为法官办案的主要载体,所有办案流程网上运行,办案人员在网上签收、浏览案卷,法官桌面案卷高筑的现象将一去不返。法官助理不用再抱着案卷跑来跑去,信息传输动动手指就能完成,数据取代人工跑路。

电子卷宗材料在办案系统内智能排序,法官按需查阅,不会遗失。随着办案硬件和软件的进一步升级完善,法官和法官助理还可以在便携式移动终端处理案件,实现“案卷”随身,办案随时。

NO.2 审判效率叠加提升

相对于传统纸质卷宗传递模式中“点对点”的单一信息传输模式而言,无纸化办案后,所有案卷材料同步电子化,充分利用数据信息可以发散式即时传输的特点,可以实现法官、法官助理、合议庭成员、审判管理部门对案件信息的瞬时共享。

各类办案人员,根据审判权运行机制和司法责任制的相关规定,履行办案职责,卷宗材料的传递路径由单向变为“多头并进”,多个处理事项可以同步进行,合议庭成员可以同时网上阅卷,随时网上合议,审判过程绿色智能,有助于审判效率的叠加提升。

NO.3 智审助力法官减负

实行无纸化办案后,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网络便捷、技术智能优势,通过智能化审判方便法官办案、提升审判质效

比如,通过办案系统对电子化诉讼材料信息自动、准确抓取,可以实现审判过程中的程序性文书全文100%自动生成,复杂法律文书辅助撰写,法官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智能检索、类案推送功能,节省文书撰写时间,统一裁判尺度。

可以说,建立在无纸化基础上的智能化审判将成为法官的另一名“助理”,以“数字大脑”帮助法官提升质效,减少失误。

NO.4 审判进程保真留痕

无纸化办案模式下,所有案件办理过程网上操作,各类诉讼材料实时上传到办案系统,非经审批不得删改替换;法官对电子卷宗进行的浏览、批注,以及制作、修改、签发的文书,送达、上诉、归档的过程,100%可以在办案系统中留存,在案件办结后即被“封存”。

系统留存的审判痕迹无覆盖、无涂改,能真实客观反映法官办案动态过程,办案过程透明,有助于司法公正。

NO.5 诉讼体验升级革新

无纸化办案,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运用互联网技术,拓展阳光司法范围,为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和律师参与诉讼提供线上服务,减轻人民群众诉累,提升法院诉讼服务水平。

比如,全业务网上办理,重要审判节点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即时互动、实时参与的功能,可以做到审判流程信息主动告知、即时查询,当事人可以在网上申请立案,网上接收立案受理通知书、开庭传票、证据等电子材料,形成线上线下多样化的诉讼服务格局,丰富当事人的诉讼体验。

那么,有什么机制可以保障无纸化办案的实现呢?

四项机制保障无纸化办案有效运行

为保障无纸化办案有效运行,确保电子卷宗材料能有效代替纸质卷宗材料,近年来,我们与各区院共同研发了电子卷宗系统、新鹰眼执行综合平台、多元化纠纷解决平台等多个办案系统,并积极打通与省法院综合业务系统的数据链接,为无纸化办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同时,经过长时间认真准备、周密调研,盐田法院出台了以《全流程网上办案工作规程》为核心,以《电子诉讼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纸质诉讼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纸质卷宗材料保管及借阅暂行办法》、《案件材料同步扫描及流转工作规程》等四个文件为配套“1+4”相关制度规定,建立了四项工作机制。

纸质诉讼材料同步电子化机制

严格规定了将电子诉讼材料或当事人提交的纸质诉讼材料**扫描为电子材料的上传时限、工作要求,明确办案人员对材料审核的职责。**

同时,集中统一安排专业人员负责纸质诉讼材料扫描与上传工作,对扫描材料的参数规范、图像处理等作了严格明确的规定,确保电子卷宗中的电子材料及时、准确、完整。

纸质卷宗材料集中保管机制

实施无纸化办案后,对于在诉讼过程中确实需要暂时保管的纸质诉讼材料,采取专门场所、专业人员集中统一保管,实现纸质卷宗材料的妥善保管、分类储存、定位查找以及按需借阅。

电子卷宗材料分段核查机制

根据诉讼过程中不同办案人员在不同阶段接收各类材料的情况,通过制度规定,明确立案人员、法官助理、承办法官及档案管理人员,在不同的阶段,对上传的电子诉讼材料的真实性、准确度进行严格核查,保证电子诉讼材料的真实性,确保电子诉讼材料能完全满足庭审需求,符合归档标准。

电子诉讼档案随案生成机制

通过对电子诉讼材料采集命名、分类、挂接等技术规范进行规定,无论是扫描上传的材料,办案系统中制作的法律文书,还是即时生成的各类笔录,均随时进入办案系统。

案件办理完结后,可以根据系统设置的归档目录顺序,自动排序,法官助理比对核实后,自动加盖电子页码,自动转化为电子诉讼档案,法官助理耗费大量时间整理纸质卷宗提交归档的情况将不复存在。

人工智能法律服务的前景与挑战


2017-03-27 曹建峰 机器人圈 机器人圈

上周末,想必大家都被腾讯AI Lab研发的围棋人工智能程序“绝艺”刷屏了,在第10届UEC杯计算机围棋大赛中,“绝艺”11战11胜,夺得冠军。这是围棋界自谷歌的阿尔法狗之后的又一爆炸性新闻。但AI的“洪荒之力”可绝不止于此,开始涉足高大上的法律服务市场。“绝艺”的研发者说,AI在推动人类对围棋的认知,这同样适用于法律服务。

文章来源于腾讯研究院专栏【AI观察】,禁止二次转载

曹建峰 腾讯研究院研究员

从法律检索、法律文件准备到合同审核、法律咨询再到案件结果预测、诉讼策略选择,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法律科技正在搅动法律服务市场。去年6月,IBM 的认知计算机 Watson 支撑的史上首个人工智能律师 ROSS “受雇于”一家美国律所,它可以用人类语言和律师交流,给人一种和准雇员共事的体验。在英国,一款名为 DoNotPay 的机器人律师可以帮助用户挑战交通罚单并准备所需的法律文件,现在已经扩大到了政府住房申请、难民申请等法律服务。在国内,人工智能成为今年两会一大热点,所谓的法律机器人“小梨”“法狗狗”等不断涌现,受到公众关注。有预测甚至认为,在15年内,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会主导法律实践,给律所带来“结构性坍塌”,法律服务市场的面貌将大为改观。

难道真如电影《回到未来2》中所预测的,终有一天将不再需要律师?如果 AI 可以以更高效、更廉价的方式提供法律服务,提高正义和法律服务的可得性,对穷人难道不是一大福音吗?但如果诉讼双方在法律科技的获取上存在很大的不平衡,也可能造成新形式的不公正和滥用。虽然法律科技可能前景无限,但其中的一些挑战也需要人们思考并回应。

AI来了,人类的工作还安全吗?

1956年见证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一概念的问世。在随后的六十年间,人工智能历经两次发展浪潮、两次AI寒冬。这一次,AI真的来了。

2010年以来,在大数据、机器学习、计算能力等因素的推动下,AI已然迎来第三次发展浪潮。机器学习推动AI进入发展新高度,学习型 AI 正在改变很多事物。无论是监督学习还是无监督学习,AI 都在自主学习。比如,开发者并未按部就班地告诉自动驾驶系统如何开车,算法自己“学会了”如何在不同的道路环境下驾驶并不断提高驾驶水平。再比如,QQ音乐会向你推荐你可能感兴趣的歌曲,程序员并未告诉QQ音乐你的兴趣是什么,QQ音乐的算法自己“推断出了”你的兴趣并不断提高这一判断的准确性。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越来越多的情境下,AI在替代人类做出判断,或者说,这些判断本该由人类做出。

AI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将带来新一轮自动化,其结果要么是深刻改变人机协作的方式,要么是完全或者部分地替代人类。一些经济学家预测,人工智能系统的普及将显著地减少工作的供应量。在高频率、高容量的任务上,人类不可能和 AI 相匹敌。

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数字产业并未带来很多新工作,美国仅0.5%的劳动力进入了新兴的科技行业。[1]201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未来二十年,美国47%的工作具有被自动化的风险。[2]市场调研公司 Forrester 去年的一项研究预测,到2021年,智能系统和机器人将接手美国6%的工作,意味着这些工作将被完全自动化。[3] McKinsey 今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到2055年,当前工作任务的一半将被自动化,但仅有5%的工作岗位被完全自动化。[4]蓝领和白领都有可能被 AI 替代,医生、律师、会计师等所谓的高级职业不在除外之列。比如,今年1月,日本一家保险公司宣布将用 IBM 的 Watson 支撑的一个智能系统替代34名保险理赔人员,这将提高生产效率30%,节约工资支出165万美元。[5]

尽管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和普及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可能伴随着新的社会范式的产生、旧的社会范式的衰落;但是对于人工智能对未来工作究竟会有怎样的影响,人们还远未达成共识。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呼吁“普遍收入制度”以应对 AI 对工作的潜在负面影响;微软 CEO 呼吁对机器人纳税以确保被机器置换下来的劳动者的基本生存。美国的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和英国的数据战略呼吁重视这个问题,加强对工作结构变化的监测和劳动者的再培训。

AI法律服务会重塑法律服务市场吗?

虽然法律服务一贯具有较强的技术免疫力,但是倚重信息检索、文件整理和逻辑推理的法律事务确实是 AI 发挥“聪明才智”的绝佳领域。1987年,关于法律与人工智能的第一次国际会议在波士顿举行,此时,万维网尚未发明,当然就更谈不上普及了。但是现在,AI 的发展和进步已经开始对法律服务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Jomati 在一项研究《文明2030:不久将来的律所》中提出,经过长期的孵化和实验,“技术突然可以以惊人的速度向前行进了”;在15年内,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会主导法律实践,也许将给律所带来“结构性坍塌”(structural collapse),法律服务市场的面貌将大为改观。[6]

过去,法律流程外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法律服务市场的分裂,律所为了效率等目的,或者出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将某些特定法律服务外包给第三方,让人们意识到律所并非提供所有法律服务的最佳主体。现在,AI 主导的法律科技(LawTech)正在对法律服务市场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或许造成法律服务市场更进一步的分裂。AI 支撑的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和知识机器人(knowledge bot)正在涉足法律服务市场,而且在几乎停滞的律所法律服务市场中(数据显示,律所的业务在过去三年几乎没怎么增长),法律科技领域的创业者和创业公司却获得资本市场青睐,在国内外蓬勃发展,推动整体法律服务市场稳健增长。在市场和技术的双重作用下,法律服务正在进入AI时代。

律师的新助手和替代者:AI法律服务四大领域

一是法律检索(legal research)。各种法律数据库已经在帮助律师更好地进行法律检索,但这很多时候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往往由律师助理或者助理律师来承担。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可以进行法律检索的 AI 产品,如 ROSS。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律师,ROSS 部分受到 IBM 的认知计算机 Watson 支撑,它可以理解自然语言,并提供特定的、分析性的回答,这接近于和人类律师一起工作的体验。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10家主流律所“雇佣了” ROSS。类似 ROSS 的法律类“数字助理”(digital associate)越来越多,其在律所中的身份类似于准雇员。

二是文件审阅(document review)。文件审阅可谓量大,价值低。在这方面,AI 正好可以最大化其用。预测性编程(predictive coding)和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的软件可以帮助为相关法律文件检索电子信息。案件相关文件的整理、证据和法律发现等任务日益被交给了机器。AI 律师在调查、法律风控、合规相关工作、文件整理甚至尽职调查等法律事务中,都可以扮演重要作用。也许10年前,律师在准备大型并购案件的时候,需要雇员上百个高薪律师来检索成千上万份文件。然而,硅谷的一家电子取证(e-discovery)公司 Blackstone Discovery 却可以以不超过10万美元的代价在几天之内分析150万份法律文件。

此外,AI 在合同审核上正在发挥作用。比如,类似 Beagle 的智能合同服务可以提供人工智能合同分析,帮助用户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管理合同,防范法律风险。因此,对于类似文件审阅、合同管理等法律服务,技术可以提供更好、更快、更便宜的服务。在企业端的法律市场,对于创业公司,这可以削减风险,提高效率,同时极大减少时间、人力成本等投入。

三是案件预测(case prediction)。伦敦律所 Hodge Jones & Allen 早已在利用一个“案件结果的预测模型”来评估人身伤害案件的胜诉可能性。这直接导致了2013年的 Jackson 民事诉讼改革,使得人身伤害案件的诉讼成本大大降低了。[7]理论上,AI 能够预测法律纠纷和程序的结果。对过去案件的自动化分析,外加数据挖掘和预测性分析技术,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结果。这种工具对律师而言意义重大。在这一方面,Lex Machina 公司提供的服务,通过对成千上万份法院判决进行自然语言处理,来预测案件结果。比如,其软件可以确定哪位法官倾向于支持原告,基于对方律师过去处理的案件来形成相应的诉讼策略,针对某个特定法院形成最有效的法律论证,等等。迈阿密一家名为 Premonition 的公司甚至宣称可以基于类似案件判决的统计性分析,在起诉前就预测案件的胜诉方。2016年,英国法院对预测性编程持支持态度。

四是咨询服务(advisory service)。AI法律咨询以 DoNotPay 最为典型,它在线帮助用户挑战交通罚单。用户只需要访问其网站,同其发消息进行交流,它就可以利用用户提供的信息形成一份文件,用于挑战罚单。它在纽约、伦敦和西雅图,已经成功挑战了超过20万个罚单,成功率是60%。DoNotPay 还在不断扩大其法律服务类型,已经涵盖到了航班延误补偿金请求、政府住房申请等。在国内,号称中国第一个机器人律师的“小梨”目前可以提供签证、离婚咨询等服务。咨询服务可谓是 AI 法律服务的一大热门。

AI法律服务三大潜在影响:结构性变革、正义可得性和无讼社会

(1)AI可能给既有的法律服务市场带来结构性变革。第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AI 介入法律服务市场会使律师边缘化吗?

虽然AI律师可能使部分法律从业者如实习律师、律师助理等失去价值,或者替代律师处理类似咨询、离婚等需要做大量检索工作的法律事务,但尚无证据表明 AI 律师可以大范围替代律师,如出庭、做辩护人等。因此,一个简单回答可能是,AI 不会取代律师,而是会和律师并肩工作,就像医生和医疗器械之间的关系那样。

AI 增强法律服务(AI-augmented legal service)可能成为未来的常态,不进行这方面布局的律所未来可能失去核心竞争力。在AI 的协助下,律师可以更加专注于处理复杂的法律问题,而且效率更高,意味着成本可能降低,将扩大律师服务的可负担性。此外,AI 的介入可能进一步分裂法律服务市场,让法律服务不再是律所的专属,可能重新定义律师的工作和功能,以及法律服务市场的商业模式。Legalzoom、Axiom等大量 AI 公司进入法律服务市场,有些甚至获得九位数的投资,其将改变法律服务的结果和工具。未来,以数据代替假设和道听途说,这对更好的服务提供、资源选择、案件管理、结果预测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2)AI 可以提高法律服务的可得性,解决法律援助不足的问题。法律服务市场最为人诟病的是高昂的成本。法律服务不能够触达大量的个人、中小企业等,产生正义可得性危机(access to justice crisis)。事实上,可能大部分人在遇到法律问题时不会找律所,请律师。AI 的介入正在改变这一现状。AI 法律服务的廉价性、高效性可以帮助成千上万的个体和中小企业获得类似咨询、合同等法律服务,降低法律服务费用,提供多种选择。此外,AI 律师甚至可以在案件中为无力负担诉讼费用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这对不能获取法律服务的穷人而言,不可谓不是一大福音。斯坦福大学的 Roland Vogl 教授认为,机器人将成为法律系统的主要进入点。法律援助团队因为无暇顾及而拒绝提供援助,但未来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可以在案件中援助当事人,只有当需要律师介入时,律师才需要介入。

(3)AI 可能有助于实现无讼社会的目标。无讼、息讼自古以来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追求。比如,在电子商务网站 eBay 上,大量争议被提交给软件,由其审理和裁决。利用一个 APP 或者聊天机器人,各方可以完成有关案件事实的问卷并提交电子证据。国内的淘宝上存在类似的在线争议解决机制。可以设想,未来包括遗嘱、合同、离婚等法律争议都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解决,而且由于智能裁判系统不受人类法官的各种主观因素影响,可以保证在大部分案件中实现结果的基本一致性。再比如,智能合同管理,可以通过随时监测双方的行为来确定违约与否,并做出相应的行为,避免在纠纷出现后诉诸法庭。类似的第三方裁判软件未来可以以数字化的方式快速解决争议。

AI法律服务带来的三大挑战

对于诸如 DoNotPay 等可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和协助准备法律文件的 AI 律师,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用户和它们之间存在律师-当事人的委托关系吗?

很显然,这一委托关系只存在于人类律师和自然人或者法人客户之间。当人工智能律师开始为用户提供法律服务,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委托关系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此外,基于算法的 AI 法律服务是否能够符合法律职业的价值、观念等,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但在 AI 律师不是替代人类律师,而是成为其帮手的情况下,也存在一些挑战。第一,在法律上,类似法律检索、文件审阅、案件预测等 AI 律师并非真正的律师,那么与其一道工作的人类律师是否有义务监督其行为?按理,律师需要对参与法律服务提供的人类非律师进行监督,确保其行为符合律师的职业义务。那么,当 AI 律师履行的工作或者做出的决策在性质上就是提供法律服务时,比如准备法律文件、做出是否提交特定文件的决定,或者从事类似的行为,律师是否需要对其进行监督?当前的诸多 AI 系统都是一个“黑箱”,提供法律服务的 AI 系统也不例外,律师可能根本无从知晓其如何作出决策,将律师的监督义务延伸到 AI 系统是否必要或者可行?这值得探讨。

第二,保密义务。很多法律类的 AI 应用都是由第三方提供的,而非律所本身,律所只是以服务的形式购买过来。基于机器学习,样本和数据越大,AI分析的质量就越高,而且会不断提高和优化。因此,AI 技术提供者可能将各个客户的数据汇总到一个数据库供系统学习。因此,从保密义务的角度出发,律师必须考虑什么数据提供给了AI 提供者,以及如何保护、存储这些数据。如果诉讼双方使用同一个 AI 法律服务,是不是有可能双方的数据都被用来训练这一 AI 系统?在这些情况下,律师的保密义务将值得关注。

第三,未经授权的执业问题。对于较为成熟、能力更强的 AI 律师,当其向用户提供法律服务,是否需要具有职业资格?就市场中所谓的机器人律师而言,它们是否需要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抑或需要其他形式的考核以确定其具有职业能力?当然,随着AI法律服务市场的蓬勃发展,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需要对法律科技进行必要的职业监管吗?

在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中,屠夫迪克说,“我们所为最要紧之事,乃是干掉所有律师。”电影《回到未来2》中预言的2015年的法律系统是如此完美,以至于根本不需要律师,所以当马蒂穿越到2015年后才发现那里根本没有律师。当然,这些预言还远没有实现,而 AI 法律服务却在逐渐成为现实。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法律科技正在改变着法律服务市场,正如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那样,精准诉讼和个性化诉讼也正在成为可能。法律科技对法律行业的影响或许才刚刚揭幕而已。

在论文《机器人可以成为律师吗?计算机、律师和法律实践》(Can Robots Be Lawyers? Computers, Lawyers,and the Practice of Law)中,作者呼吁对法律科技进行有效的职业监管,以便保护客户和法律系统的价值,最大化其好处,并防范风险。作者认为,自动化预测正在影响法律实践,而且这一技术已经对当事人的行为产生了扭曲并且影响到了法律自身。如果在法律行业中,法律技术不能普遍获取,意味着在一项争议或者交易中,一方可以获取特定法律科技,而另一方面则不能。各方的资源不平衡并非新鲜事,但是不能平等获取法律科技可能带来新类型的不公平甚至滥用。[8]随着人工智能介入法律服务的程度的加深,一方面它虽然可以提高法律服务的可得性,但另一方却也需要确保它不会扭曲人们所信奉的正义的法律系统的一些价值,不会带来新的偏见和滥用,不要让正义成为一场科技秀。

从法律人到法律机器人,到底需要多少年【斑斓 · AI】


2017-12-06 曹建峰 法影斑斓 法影斑斓

作 者 | 曹建峰(腾讯研究院法律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1

古老行业的时代挑战

法律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曾说,法乃善良正义之术。这代表了人们对法律的美好期许。然而,在网络普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人们正在进入成熟的信息社会,法律这个行业却俨然已有些落后于时代了,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第一,供给不足。法律和法律服务(包括司法服务)的获取鸿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命题。据说,80%的民众的法律需求没有被满足,他们得不到恰当的法律咨询,他们遇到纠纷,不找律师,不去法院。

之所以供给不足,也许是因为法律是一个垄断的行业,就像美国法官波斯纳所说,“是一个涉及社会的法律的服务提供者的卡特尔”。

第二,价格高昂。律师是按小时收费的。天下很少有免费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昂贵的法律服务费让很多人对律师和法律机构望而却步,大大阻碍了法律服务的可负担性和可获取性。

第三,人力为主,技术的参与和介入程度十分有限。一方面,很多法律机构如立法机构、法院、律所等在电子办公系统(EOS)的使用上,依然相当初级,很大程度上没有获得互联网技术的赋能。另一方面,法律服务的很多环节和方面都依赖于法律人和法律助理自身的能力,需要亲力亲为,技术所能起到的作用实际上是相当有限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律所等法律机构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是很小的,投入在创新方面的资金,不足收入的1%,远远落后于电信、医疗、金融等其他行业。因此,法律行业适度的研发投入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显著的影响。

第四,效率低下。因为是人力为主,不像商品那样可以批量地、流程化地、标准化地、自动化地生产,所以法律服务是又贵又慢。

与这些问题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互联网带来的纠纷的激增——无论是在电商网站、社交网络、在线社区等网络空间上,还是在个人隐私、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网络欺诈等方面。

有学者给互联网贴上了“纠纷之网”的标签,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对于不断涌现的、在线的、新型的纠纷,我们主要靠人类运作的法律机器已经开始有点捉襟见肘了。

然而,直到今天,法律行业似乎还是一切照旧。

《职业的未来》一书的作者萨斯金写道,事实上,从查尔斯·狄更斯那个年代到现在,律师和法官的工作方式始终如旧。《金融时报》此前也发文称,对于法律行业而言,技术好像从未被发明一样。而其他很多行业都被互联网技术改造了,电商系统和无人零售重塑了零售业,机器人诊疗和手术已经在深度介入医疗行业,股票市场80%的交易是由算法控制的,生产制造过程由自动化、智能化的系统控制,等等。为什么法律行业会落在后面呢,有其自身原因,但更多值得我们深思。

2

变革在即,法律行业未来二十年的主线

将是**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

然而,法律行业的一场变革正在逐步展开。虽然斯坦福大学最近的一项实证研究发现,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被过分夸大了,诸如意识、情感、强人工智能等都有夸张之嫌,但技术进步及其影响确实在发生。

众多的研究报告显示,人工智能技术在侵蚀人类认知能力,而这曾被认为是技术无法攻破的领域。而且人工智能技术还将重塑社会和经济,给每个行业带来变革性影响。我认为,法律行业不会是例外。因为法律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和数据和信息打交道,而这恰恰是人工智能所擅长的。

法律行业未来二十年的主线一定是围绕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成为法律系统的主要进入点,主导法律实践。邮件、云存储、数据库等网络工具极大影响了法律人的工作方式,但这远远不够。现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已经在重塑法院系统,这是智慧法院的概念;律师可以借助法律大数据分析,实现更精准的诉讼;法律机器人在向普通民众提供法律援助和公共法律服务,这是智能法律咨询;等等。未来,这样的趋势还将加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法律服务的提供过程中将不可或缺,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法院、律所等法律机构,都将和这样的系统打交道。而且,未来的法律机构的一个核心能力将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在云端处理法律大数据。

■ 方向之一:法律自动化,从法律文本到法律代码

千百年来,我们的法律仅仅是书面的或者口头的,依靠法律人这一共同体来维护。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系统有望将这些法律的文本转变为法律的代码。电影《回到未来2》中描述的2015年没有一个律师,因为法律系统完美运作,没有任何纠纷产生。如今,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消灭律师的地步。但正如莱斯格在《代码: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一书中所说,代码设计和网络架构可以形成规制,代码即法律,代码即规制。

所以,随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的法律、道德等规则将不断被写入、嵌入智能系统,成为智能系统的一部分,这是从文本到代码的转变。遵守法律,合乎道德,将是人们对智能系统的一个基本要求。比如,自动驾驶汽车需要遵守交通法规,它不仅可以阻止司机违法,比如在饮酒、疲劳的情况下不能操纵汽车,而且未来还有可能消灭司机。一旦大规模部署自动驾驶汽车,把人类驾驶禁止掉,交通事故将成为一个小概率事件。这将给相关法律服务带来不小的冲击。再比如,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可以自动签约,自动履约,避免了合同篡改和违约的出现。

总之,不像人类,智能系统将不会允许违法、违约。这意味着在未来的智能社会,如果把很多社会事务交给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系统打理,侵权、违约将大大减少。而且,由于信息社会记录一切、互联互通的特征,证明侵权、违约的成本将显著降低。这两点未来将给律师带来不小的冲击,虽然人们现在还感受不到。

■ 方向之二:数字正义,以在线化、智能化的方式预防和解决纠纷

法院系统同样存在很多弊病,无法有效应对不断增长的纠纷。现在有观点认为,传统法院是工业时代的结果,在线法院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传统法院必将衰落,在线法院必将兴起。确实,现在互联网上的纠纷与日俱增,传统法院无力应对,所以人们开始探索新的纠纷解决机制。

比如,在线法院的设想和实践。英国已经在推进民事法院系统改革,提出了全新的在线法院方案。2016年7月,英国发布《民事法院结构改革最终报告》,将在线法院作为其中的核心工程,承载着复兴英国司法的梦想。英国在线法院建设秉持三大理念:第一,便利当事人,当事人不需要聘请律师就可以方便地完成诉讼,因为有各种智能化的工具给案件分流,给当事人提供帮助;第二,秉持全新的建制,单独制定在线法院诉讼规则;第三,按照分阶段、分步骤的操作理念以及先行先试、逐步推行的试点方案进行。

再比如,在线争议解决机制(ODR)。在电子商务网站等互联网平台上,有发挥调解员作用的ODR系统,大量在线纠纷以这样的方式得到了处理。eBay网站采用的ODR系统每年可以解决几百万个交易纠纷。

我最近在和斯坦福法学院一位访问学者合作翻译《数字正义》一书,借助人工智能,ODR系统会更加高效。中国是全世界互联网应用最发达的国家,希望这样的智能纠纷解决系统未来在国内也能够发展起来,在各个领域发挥定纷止争的作用。

当然,数字正义的理念不仅在于解决纠纷,更在于预防纠纷。这是数字正义区别于事后补救性质的传统正义的最大特征。有了大量的数据,有了人工智能的预测,人们就可以在纠纷产生之前就预测到纠纷,从被动的司法过渡到主动预防加智能纠纷解决的新世界。

■ 方向之三:从律师向法律机器人转变

这是一张人类能力地图。最下面的一片汪洋是已经被机器淹没的领域,包括较早的象棋,后来的智力竞赛节目jeopardy,以及最近的围棋、驾驶、翻译等。最上面的能力较为安全,但也正在被这不断上升的汪洋侵吞。这是人类能力的现状,也是法律人的法律能力可能面对的状况。

在我统计的这13项法律任务中,虽然需要人际交流和互动的法律任务现在还很难被取代,但其中的很多法律任务现在都可以由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系统来做,虽然现在还较为初级。所以人们会说,在法律行业,率先失去饭碗的将是律师助理和初级律师,这不无道理。

这样的法律人工智能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五个领域,但还在向其他方面发展。

其一,智能检索,将法律人从重复性的、繁琐的法律检索中解放出来,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是ROSS,其实还有更多。其二,文件自动审阅技术在合同分析、尽职调查、电子取证、合规等领域都大有用处,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和时间。所以我们看到,今年国外好几个大型金融机构都说要解雇专职律师,部署这样的系统。其三,文件自动生成让法律格式的使用更加高效,更加智能,很多法院和律所都开始采用。其四,智能法律咨询,这是今年比较火的,各地司法局纷纷推出公共法律服务机器人,提供便民的法律咨询服务。最后,还有案件结果预测,在之前的研究中,人工智能系统对欧洲人权法院判决的预测准确率已经高达79%。在最近一项实验中,法律创业公司CaseCrunch在PPI错误销售索赔案件预测上,以88.6%的准确率完胜专业律师。

无疑,目前的法律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数据处理、分析以及预测等,在这方面,法律人工智能在大数据、算力、算法的推动下,只会不断提高,越来越好。相反,留给人类律师的将是需要人际关系、创造力以及面向未来的法律事项。用人工智能来增强法律服务的提供,将是一个显著的趋势。

3

拥抱技术,拥抱法律行业的未来

那么,律所等法律机构应如何应变,拥抱法律行业的未来呢?我觉得有两个方面。

一是价值命题。客户不仅仅要完成一项交易,打一场官司,更希望效率、管理和较低成本。所以一些国际律所开始设立低成本法律服务中心,借助法律科技,提供固定收费的低成本法律服务。总之,技术带来的变革将首先体现在法律服务的价格上。

◆ 二是运行模式。如何让律所现在的金字塔模式变成火箭模式呢?有两个加速器,一个是更高程度的外包,美国的医生可以把医学图片发给更专业的印度专家,由于时差,第二天上班就可以获得结果,法律行业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外包,当然也包括离岸外包。第二个是法律科技带来的自动化。用自动化改变律所的成本结构,从律师转变到“律师+技术”,将是未来的大趋势。因此,将来的律所需要更多的专业管理人员、法律科技人员等新人。不引入这些新人,不进行组织结构革新,未来就难以继续保持竞争力。

人们说,律师的工作还是很稳固的,取代率只有3.5%嘛。真的这样吗?不取代并不意味着不改变。不改变就会被淘汰。未来的法律人需要专业化、创造力和法律科技素养。乔布斯建议大家都去学习编程,是有道理的。未来的智能系统弥漫于社会,弥漫于法律行业,不懂,不了解这些智能系统,怎么和它们打交道,和它们相处呢?

4

法律人工智能的平衡:最大化效用,最小化威胁

最后,我想谈两点看法。

第一点,法律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也许还在初期阶段,但将来一定会重塑法律格局,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参与者,推动者,一起帮助实现更高效率,更多正义。

第二点,有学者说,前行路上,各行各业的数据科学家和程序员,都将面对一个如何划定效用和威胁之界限的困境。未来二十年的故事是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将取决于如何划定这些界限以及由谁来划定。

请允许我再次啰嗦,和其他行业一样,未来二十年的法律行业将是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能带来更大效用和更多正义,但也可能带来威胁。

比如,此前,在State诉Loomis一案中,据了解,法院曾在判案时,参考了COMPAS(一种基于证据衡量罪犯未来犯罪可能性,并为矫治署提供决策支持的软件)做出的犯罪人Loomis再犯罪可能性的评估结果。Loomis认为一方面COMPAS不当地使用了性别作为评估依据,且评估结果的非准确性使其不能作为判案依据;另一方面法院据此判案有程序违法之嫌,不符合个案处理的原则。

对此,美国威斯康辛州最高法院提出三个观点:(1)如果使用得当,巡回法庭在判刑时考虑COMPAS风险评估并不违反被告的正当程序权利,而且将性别作为参考因素提高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2)巡回法庭在这种情况下使用COMPAS风险评分不是滥用自由裁量权;(3)巡回法庭在软件中写入过去认罪协议书中的指控时没有滥用自由裁量权。最终,法院一致裁决驳回了该诉讼请求。

2017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拒绝提审该案,间接承认了法官在定罪量刑中可以参考智能化软件提供的预测结果。虽然如此,非盈利机构ProPublica对COMPAS的实证研究发现,COMPAS的犯罪风险评估算法系统,系统性地歧视了黑人,黑人被该系统错误地评估为高犯罪风险的概率是白人的两倍,而白人则更多地被错误评估为低犯罪风险。

未来,随着法律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这样的问题和挑战。最近有国际机构呼吁禁止在司法领域使用具有黑箱性质的算法系统。因此,一起来划定这些界限也是我们法律人在追求法律科技和法律人工智能的同时,必须承担的责任,因为法律的未来不仅是更高效率,而且是更多正义。

* 本文根据腾讯研究院法律研究中心、未来科技中心高级研究员曹建峰在“智合论坛2017——智能时代的法律服务”上的演讲整理而来

全流程无纸化办案,对于人民法院的司法办案模式、法官办案习惯养成、审判流程再造等将带来一系列重大而深远影响,无纸化办案的推进和实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盐田法院将认真总结,大胆探索,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完善办案系统,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着力提升法官无纸化办案体验,提高电子化诉讼服务水平,深入拓展无纸化办案下司法大数据的应用功能,努力为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智慧法院”建设提供盐田方案,切实让法官、让人民群众在法院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来源:深圳中院 深圳盐田法院